脚后跟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、局部外用药和改善微循环药物三类,常用药物有布洛芬、双氯芬酸钠凝胶和迈之灵。
1、非甾体抗炎药:
布洛芬和塞来昔布是常用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,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。这类药物适用于足底筋膜炎、跟骨滑囊炎等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,可能出现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,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。
2、局部外用药:
双氯芬酸钠凝胶、氟比洛芬贴膏可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,通过皮肤吸收发挥抗炎镇痛作用。外用药可减少全身副作用,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疼痛,使用时需避开破损皮肤,每日涂抹2-3次。
3、改善微循环药:
迈之灵和地奥司明可增强静脉张力,改善足跟部血液循环,适用于跟骨骨刺或慢性劳损导致的淤血性疼痛。这类药物需连续服用2-4周见效,可能出现轻微头痛等反应。
4、糖皮质激素:
严重炎症时医生可能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,具有强效抗炎作用,但每年注射不超过3-4次。需严格无菌操作,糖尿病患者慎用,可能引起局部皮肤萎缩等并发症。
5、辅助用药:
维生素B族和甲钴胺可营养周围神经,缓解神经压迫性疼痛;硫酸氨基葡萄糖可促进软骨修复,适用于合并骨关节炎的患者。辅助药物需长期服用,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。
足跟疼痛患者除药物治疗外,建议选择足弓支撑鞋垫减轻压力,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。每日可进行跟腱牵拉锻炼:面向墙壁双手扶墙,患腿后伸,膝关节伸直,足跟贴地保持30秒。温水泡脚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水中加入适量艾叶或红花效果更佳。体重超标者需控制饮食减轻足部负荷,多摄入富含钙质的乳制品和深绿色蔬菜。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明显肿胀发热,需及时就医排除跟骨骨折、类风湿关节炎等器质性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