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心监护通常在孕晚期32-34周开始常规进行,高危妊娠需提前至28周,监护时机需结合孕妇个体情况、胎儿活动规律及医嘱建议。
低风险孕妇建议从妊娠32周起每周1次胎心监护,34周后增至每周2次。存在妊娠期高血压、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者,需提前至28-30周开始监测。双胎妊娠应在26-28周启动监护,早产风险孕妇需根据宫颈长度动态调整。
优先选择胎动活跃时段,通常为餐后1小时或下午14-19点。避免空腹或刚进食后立即检测,血糖波动可能影响胎儿状态。夜间胎监需结合电子胎儿监护仪远程监测功能,睡眠体位改变可能引发变异减速。
胎动减少50%以上、阴道流血或规律宫缩需立即监护。胎心率基线<110次/分或>160次/分持续10分钟,或出现晚期减速、变异缺失等异常图形,可能与胎盘功能不全、脐带受压等因素有关,通常伴随羊水过少、子宫动脉血流异常等症状。
口服葡萄糖后监护可提高应激试验准确性。怀疑胎儿窘迫时需进行生物物理评分,结合超声测量羊水指数。药物治疗可选用盐酸利托君抑制宫缩,硝苯地平改善胎盘血流,必要时使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。
自数胎动时采用10次胎动计数法,早中晚各1小时。家用多普勒仪监测需避开脐动脉取样,探头压力不超过15mmHg。出现正弦波型或延长减速>3分钟,应立即就医。
孕妇每日需保证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,摄入富含DHA的深海鱼及亚麻籽油,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改善胎盘灌注。胎监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,监护过程中体位变换不超过45度角。建议准备妊娠期血压计及胎动记录本,与医院远程监护系统数据同步。